2024/05/10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是习对湖南提出的“三个高地”重大使命任务之一。
2023年5月,伴随第三届长沙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的召开,“湖南制造”又一次成为热词。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展览会上,35家全球工程机械50强企业纷至沓来,30多个全球首款新品、1200多项新技术和新产品惊艳亮相。湖南制造,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走向全国,链接世界。
蓝图照进现实的背后,印刻着无数湖湘工匠的奋进足迹——从覆盖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体系,到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的“智造湘军”,再到助力“卡脖子”技术攻关的“王牌之师”,近年来,湖南以专业布局适配产业布局,以人才提质支撑发展提质,以服务升级赋能需求升级,推动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为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建设注入澎湃动能。
当前,湖南职业院校围绕湖南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等重大产业集群设置相关专业点593个,占比为30.6%;在校生24.17万人,占比为32.1%。全省高职院校协同龙头企业共建技术研发中心、技术创新平台和实训基地,获得发明专利授权730个,攻克关键技术难题1127个,研发重要新产品1252个,完成成果转化106项,产生直接经济效益78.35亿元。
一个个跃动更新的数字,是湖南职业教育聚焦“国之大者”、深化产教融合的亮丽答卷,也是湖南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的生动注脚。
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辆电力机车,第一节客车车厢,第一台新式插床,第一座铀水冶厂……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儿女,为新中国的建设创造过诸多“全国第一”。
进入新时代,湖南制造转型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省会长沙作为工程机械之都,每10秒生产一件铝轮毂,80秒造出一台汽车发动机,5分钟下线一台挖掘机,工程机械产业规模连续十余年位居全国之首;在株洲,“一杯咖啡的时间”就可以集齐生产一台电力机车所需的上万个零件。截至目前,湖南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产品)达到48个,数量居全国第六、中部地区第一。
对于湖南制造的发展速度,身为亲历者的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欧阳陵江深有感触。欧阳陵江1999年进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就读,在他的记忆中,他们那一届学生使用的是简易数控机床。在他毕业留校任教不久,学校就配置了国产新一代数控设备。而今天,欧阳陵江带着学生操作的都是智能高速五轴数控机床。
在欧阳陵江看来,这些实训设备的不断升级,也从某个侧面印证了湖南职业教育精准对接制造业发展趋势,不断优化调整专业设置的历程。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先天优势,更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必然选择。为此,湖南在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始终将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着力提高职业院校专业布局与产业布局的匹配度。
早在2014年,湖南便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实现重点专业对重点产业、专业体系对产业体系的全覆盖,确保人才培养规模与产业需求相适应”,让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相融互促。
2020年以来,湖南进一步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发布了《湖南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并和教育部以整省推进的方式共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高地,为深化产教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
“优先设置一批服务新兴产业、新兴业态发展的前沿新兴专业,重点发展一批支撑先进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专业,逐步淘汰一批面向高耗能、高排放、低产出产业的专业,逐步形成行业引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职业院校专业集群动态调整机制。”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说,湖南坚持围绕“老三样”(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中小航空发动机及航空航天装备)、“新三样”(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石化)和“未来三样”(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重大产业进行省级统筹,推进院校布局与产业园区匹配工程、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匹配工程、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匹配工程、应用研究与关键技术匹配工程“四大工程”。
撤并、调整、优化……经过这样大规模的“排兵布阵”,湖南职业院校正深度融入制造业全产业链办学,技术技能人才供给结构也得以进一步优化。省教育厅提供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全省新增中职专业49个、高职专业点512个,调减中职专业63个、高职专业点586个。当前,湖南职业院校围绕先进制造业重大产业集群设置相关专业点593个,在校生24.17万人。特别是在物联网应用、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专业,全省高职院校招生数年均增长79%。
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校紧密对接装备制造支柱产业,构建了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7个“工”字号特色专业群,40个专业可就业岗位范围覆盖全省工业新兴产业链80%以上。学校还积极引入行业企业这个“第二课堂”,将科研部门和企业复杂零件试制件的工艺开发、小批量生产等业务交给学生上手“实战”。每名学生一年能接触到20多种不同工艺类型的产品,这样的经历可以抵得上普通企业员工10年的工作经验。
目前,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80%以上就职于制造业知名企业,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常年保持在95%左右。“光是入职中联重科的毕业生,就有2484人。”学校党委书记刘建湘告诉记者。
“可以说,只要是有轨道通过的城市,就有我们的毕业生。”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方小斌说,学校坚持将专业设置对接轨道交通产业“全生命周期”产业链,构建了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制造、轨道交通装备运用、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与服务三大专业集群。正是基于这样的办学优势,行业内的龙头企业纷纷慕名而来,和学校共建了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54个,光是由企业捐赠的实训装备、虚拟软件和智能产线亿多元。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敏锐地嗅到区域产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技能人才的巨大需求,于2022年9月新成立装备制造学院,加大了对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根据前期对相关企业的走访调研,我们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决定将原本是选修课的工业机器人编程设置为必修课,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岗位需求。”学校装备制造学院院长杨爱民介绍。
张家界航空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则紧跟先进制造业发展需求,重点办好工业机器人技术这一新兴专业。2022年,该专业还成功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第一批产教融合试点专业。
当然,办好一两个重点专业只是“单打独斗”,难以完全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与产业集群发展的轨迹相似,区域职业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强弱,也越来越取决于院校集群化的发展程度。要想“握指成拳”,就必须加强院校与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之间等各个方面的联动互通,催生强大的发展推动力。
围绕产业园区办学是湖南职业教育集聚发展优势的重要路径之一。依托湖南各级产业园区,全省职业院校与省内所有市(州)和70%以上的县(区)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一大批职业院校相继“搬进”园区,为优势资源的流动营造发展“气候”。
长沙市在雨花经济开发区内建设了长沙职业教育基地,株洲市在云龙新城建设了湖南(株洲)职业教育科技园,湘潭市将4所职业院校融入湘潭九华经济技术开发区,怀化、常德、宁乡、醴陵等市县也结合区域实际,或将所属职业院校搬进产业园区,或推动职业院校在产业园区兴建实训基地……现在,湖南省级以上园区已经布局院校212所。各县(市、区)地方规划发展区域产业园时,也大多将科教园区或者学生顶岗实习实训基地进行同步规划,园区内学校与企业融合日趋紧密。
就拿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来说,以该校为圆心,在车程10分钟左右的距离内,就有湘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灏谷(湘潭)人工智能应用产业园等好几个园区,汇聚了100多家新能源装备和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学生“足不出园”,便能零距离接触最新的企业生产设备。
如今,长株潭职业院校集群正全面起势,重点服务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和航空航天等产业集群,对接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衡阳、常德等重要节点城市,则分别基于“智造谷”项目、德山经济开发区等区域规划办好当地的龙头职业院校,打造先进制造业发展的特色品牌。
学校与企业精准对接,专业与产业同频共振。2022年,湖南高职院校为湖南先进制造业输送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7.65万人,占毕业生总数的31.14%;中职学校相关专业在校生占比超过30%,与制造业占全省GDP比重的吻合度趋于一致。
无人化下料、智能化分拣、自动化组焊、无人化机加、智能化涂装……在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三一集团18号灯塔工厂里,厂区9大工艺、32个典型场景都已经实现“聪明作业”。由于厂区自动化程度极高,即使在晚上不开灯、没有人的情况下,也能够24小时作业,灯塔工厂又被称为“黑灯工厂”,代表了全球制造业领域智能制造和数字化最高水平。
就在几公里之外的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也有一座对标三一集团灯塔工厂建立起来的实训基地。作为国内首个工业机器人产学研基地,该基地除了引入可视化大屏、灯塔实景、智能看板和设备驾驶舱,喷涂、切割、焊接、工作岛等多个区域也都采用与灯塔工厂生产作业同型号的工业级机器人作为实训设备,同时协调三一集团生产物料作为实训耗材,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上手真实岗位的作业任务。目前,学校已经培育2000余名新型产业工人,服务于8座灯塔工厂的建设运营。
再把目光投向位于株洲的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里的制造中心是全世界轨道交通电传动及控制系统生产能力最大的制造基地之一。正是在这个“高精尖”的基地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2021届毕业生成瑞雨已经完成从设备装接工到设备操作员,再到助理信息化工程师的身份“三级跳”。像成瑞雨这样具备现场工程师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正成为不少企业争抢的“香饽饽”。
下图: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中国中车“高铁工匠”刘少杰在微米间雕琢高铁“中国芯”
“现场工程师区别于普通一线工人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用科学技术创造性地解决技术应用问题,其思维方式和专业技能更具系统性、全面性。”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与电气学院副院长张敏海给记者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今天的打印机如果卡纸了,可以为用户提供‘傻瓜式’的操作指南,哪怕是对打印机的构造完全不了解的人,也可以按照操作指南的提示处理卡纸问题。而现场工程师要做的是全面分析这台打印机,对可能导致卡纸的关键部件进行优化,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卡纸现象再次出现。”
“现场工程师意味着‘常在现场’,要求学生在成长阶段就必须走进生产一线。现在我们的教学重心,就是联合相关头部企业共同开展智能制造人才培养,让学生成为精操作、懂工艺、会管理、善协作、能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张敏海说。
无论是“新型产业工人”还是“现场工程师”,指向的都是技术技能人才职业素养的升级换代。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职业场景的普遍应用,先进制造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企业全程参与职业院校办学育人,校企双方共同培育高素质人才,正成为湖南职业院校和企业的一致选择。
开展以现代学徒制为代表的订单式培养,是湖南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一大亮点。湖南专门印发《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工作指南》,支持职业院校面向先进制造业真实生产环境开展教学,推行任务式多样化订单培养模式。目前全省高职院校订单(定向)培养班达2657个、学生达10.08万人,其中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的院校达67所,10所院校顺利通过国家第三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验收。
“这种订单式培养完美契合了我们的用工需求。”中联重科人力资源管理中心主任李晓虹表示,公司近年来和10所合作院校开办了14个订单班,培养了工业机器人、数控操作、智能制造等方面的技能人才600余名,中联重科现有员工中,超过40%来自职业院校,“如今公司和职业院校的关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招工招生一体,入企入校同时,企业学校融合,师傅导师双制。”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中心党总支书记陈鉴说,公司在2019年就和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共建了国际电气人才培训中心,采用“产学研创一体、双主联合培养、工学结合互用”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已经完成3期新型学徒制订单班人才培养,共培养了85名轨道交通电气设备装调人才,解决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紧缺的问题。
蓝思科技集团也在合作育人的模式中尝到了甜头。当前,蓝思科技集团正大力推行“雏鹰计划”学徒制项目,除了原有的管理、技术双通道发展,公司还设置了针对雏鹰学员的独立发展通道。
“大三上学期入企实践阶段结束后,20%的学员可以通过考核直接晋升;大三下学期定岗定编后,给予学员每半年一次的晋升考核机会,相较于其他员工发展更快。”蓝思科技集团人才发展总监隋明说,公司与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设的“雏鹰计划”蓝思班中,已有131人入企,其中105人一年内晋升为线人晋升为工程师。
在长沙航天学校,不仅是订单式培养班的学生要接受企业实训,所有教师也都要定期到企业实践。在学校无人机专业任教4年的曾欢欢,已经在业内多家龙头企业学习过。曾欢欢说,无人机行业更新很快,去年的技术放在今年就不一定能用了。只有深入企业学习,才能了解最前沿的技术、最新式的材料,“这样课堂才不会落伍。”
2021年,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在湘寻找“梧桐树”,长沙航天学校脱颖而出,成为全国首家与之合作的中职学校。“学校智能制造专业群的育人质量很高,不仅契合航空行业产业集群需求,人才培养模式也非常符合我们的发展方向。”公司高级产品经理、大疆教育青少年赛事总监李卓泉说。
从“线下”到“云端”,智慧教学模式的广泛运用,为校企联合育人提供了更多可能。
只需指尖轻轻一点,就能查看每名学生的“个性画像”,还能检索其在校期间的“专业技能树”,为企业定薪提供直接依据……用大数据为学生成长“精准画像”,是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提高育人效率的秘诀。近年来,学校在重点建好以“三可视一精准”(学生成长可视化、教师发展可视化、办学水平可视化、管理服务精准化)为核心的大数据平台的基础上,还与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打造了多个基于智慧教学场景的生产性实训基地,真正实现“生产管理数字化、实训教学智慧化”。
“精准画像”的成果在人才培养质量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截至2023年5月底,学校2023届5391名毕业生中已有4914人被企业‘预订’,就业率达91.16%,其中66.6%的毕业生直接服务于湖南先进制造相关行业。”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邓志革说。
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则依托建筑施工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这一国家级培育项目,和企业共建“云工地、仿线实训场”全方位组合教学资源,并设计了基于施工准备、施工流程、施工要点、施工操作、施工服务5个环节的工地施工教学流程,构建装配式建筑施工精细量化智能考评体系,实现课堂教学“可评、可测、可回溯”。目前学校学生在装配式建筑施工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4项、省级奖项10项。
当前,湖南仍在进一步加大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层次提升的探索。“预计通过‘湖湘工匠燎原计划’等拔尖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系统培养6000名熟悉系统集成、生产工艺、制造流程等环节的现场工程师、卓越工艺师等湖湘工匠。”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说。
刚出课堂,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智能控制学院院长段树华就赶往田心高科技工业园,与几家中小企业的负责人商讨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哪怕是一个小小的雨刮器,也会影响列车的正常运行。”段树华认为,配套企业对关键部件的生产、研发,关系到制造产业集群的整体效益,为这些企业做好技术支持,可以说意义重大。
随着先进制造业的加速转型,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成为业界高度关注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湖南职业院校聚焦“断链点”和“卡链处”,由单一的人才输送走向人才支持和技术支持相结合的路子,为湖南制造朝价值链中高端进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一群一链,一专一企,这是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推进科教融汇的主要思路。学校重点打造了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应用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并对接相关技术领域成立创新团队,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当好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的“智库”。近年来,学校与企业联合申报承接省、市及企业项目85项,为中小微企业开展技术革新140项,攻关完成车载ATC便携式测试仪等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零部件开发7项,主持产品技术创新8项。学校还依托校办企业自主研发了机车门锁等一系列轨道交通装备核心零部件,部分产品随主机出口到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家,年产值达1.5亿元。
同在株洲的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则与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毅团队联手开展智能驾驶科学研究,完成了智能驾驶“小脑”和“大脑”设计。学校还和相关龙头企业建立了智能网联汽车研究所和新能源汽车研究所,将研究成果项目化、工程化、产品化。目前学校相关团队年承担企业产品研发、工艺开发等横向服务项目30余项,年申请专利150余件。
学校教授余学军牵头承担的“AS型高效节能泵的开发”项目,产品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GS超高比转速双吸离心泵的开发”项目研究的产品,填补了相关领域的技术空白;师生团队历时3年完成的“井下散装乳化工艺技术及装备”项目,解决了散装炸药现场混装车的输送难题……这是湖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晒出的“成绩单”。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徐石交领衔的社会服务团队,设计制造塑料注射模具、环氧树脂浇注模具、热固性塑料成型模具、塑料发泡模具、高温熔物流槽等产品120多台(套),所主持的“废液焚烧装置锅炉熔融物溜槽研发”项目成果被巴陵石化公司等企业推广应用,每年能产生约700万元的经济效益。
当前,湖南高职院校与相关企业、行业、研究机构共建院士工作站5个、名师大师工作室534个、省级协同创新中心3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好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2023年4月,一场为期半个月的特殊培训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正式结束。与以往常规培训不同的是,此次培训学员为某研究所新入职的本硕博高层次人才,共计10人。
“学校能够面对面了解我们的需求意向,实打实地提升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实践能力。”该研究所相关负责人道出了其中的原因。
“我们是第一次参加实践训练,第一次真实地接触装备维修,这对我们以后从事研究设计非常有帮助。”学员史皓感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们教学经验丰富,既能讲授理论知识,又能指导我们实践,让我们快速地了解航空装备。比起参观企业,我觉得来到职业院校进行培训,更加符合我们的需求。”
这样高规格的培训,在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并不少见。近年来,学校系统分析经济转型、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对企业职工岗位能力提出的新要求,为中国航发南方公司、中国航发中传机械、航空工业哈飞等单位开展了更加个性化的技能培训,职业培训年均超过20万人日。
作为老牌铁路强校,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了南方高铁人才培养与技术合作联盟,并和相关企业成立了3个产业学院。与此同时,学校提供的职工技能培训服务每年高达12万人日。光是在今年,学校就已经承办国铁集团货运部、劳卫部铁路保价及货物损失处理培训班,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运营维管分公司动车组司机考前培训班等好几场培训。学校也成为首家为全国铁路系统开展动车组司机考前培训的高职院校。
“每期培训人数不算多,但来的全部是优秀技术骨干。”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赵宏旭说,“每个企业需要培训的重点都不一样,所以学校都会为其重新编写教材。这些企业的员工也以到我们学校参加培训为荣,因为培训回去后基本都能被提拔重用。”
不同于一般“撒胡椒面”式的培养,湖南职业院校举办的这些培训更加强调“量身定制”,直击生产实践中的难点问题,赢得了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产教融合、共生共荣的生态圈得以建立起来,打破了以往教育链和产业链脱节的瓶颈。
为了强化“链”与“链”的联动,构建覆盖范围更广、联系更为紧密的产教融合平台,湖南还依托职业教育“楚怡”行动计划,在全省培育建设了80个“楚怡”产教融合实训基地、30个“楚怡”职教集团(联盟),基本覆盖全省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此外,全面推进市县先进制造业技术技能培训中心建设,由优质公办高职院校牵头,打造14个市级职业教育培训中心。
深度的产教融合,为湖南制造高质量发展按下了“升级键”。在加快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的征程上,更多湖湘工匠正从职业院校走出,为制造强省建设注入奔腾动力。
微信平台
手机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