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8/17
随着2024年高考尘埃落定,“文理之分”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其中,文科生群体的现状与未来,引发了不少争议性的讨论。在这个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文科似乎被一些人贴上了“无用之用”的标签,其价值也受到不少质疑。在这一背景下,不久前,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院长朱国华在毕业典礼上的致辞,如同一股清流,为我们重新审视文科的意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考角度。
当前,大学中的文科教育确实面临着诸多挑战。部分学校文科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性不足、教学内容与时代脱节、就业前景相对趋弱,都使得文科生在校期间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提升绩点、准备考研或考公等“出路”上。这种现实压力,加剧了文科生的焦虑与迷茫,也让文科无用论”有了滋长的土壤。
文科生面临就业难题,很大程度上源于社会需求与文科教育培养规模之间的不匹配。过去几十年里,随着高等教育普及率快速上升,不少高校纷纷增设文科专业,以期满足社会对人文社科人才的需求。然而,这一过程中,部分院校未能充分考量社会需求与学科发展的长远规划,导致文科人才供给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过剩现象。加之现代社会对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使得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相对“乏力”。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文科独有的问题,即便是曾经备受追捧的“生化环材”等工科专业,在特定时期也会面临类似挑战,以至于被部分学生戏称“四大天坑”,这反映了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动态调整难题。
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文科教育若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优化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方法,便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前,部分文科专业存在培养手段过时kaiyun全站、教学内容与现实脱节、与业界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导致学生所学难以有效转化为职场竞争力。比如,随着自媒体和社交媒体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许多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在培养手段、教学内容以及与业界的联系上,却显得相对滞后和脱节。部分高校的新闻传播学专业仍然停留在传统的课堂讲授和理论学习的模式上,缺乏足够的实践环节和案例教学。这种滞后性不仅限制了文科学生的职业发展空间,也削弱了文科教育的社会认可度。因此,加快文科教育转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也是破解文科“无用”困境的关键之一。
公众对文科教育的认知,有时会局限于表面现象,如将中文系等同于“培养作家”。实际上,文科教育的目标远不止于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更在于通过人文知识的传授与熏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等,这些能力对于个人成长、社会进步乃至文明传承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倘若仅以功利化的视角审视文科教育,便容易对其产生误解与偏见,进而形成“文科无用”的刻板印象。
文科教育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面向未来,文科教育的价值不仅没有被削弱,反而显得愈发重要。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数据处理的能力,更需要穿透数据迷雾、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文科教育培养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正是应对复杂多变社会挑战的关键。正如朱国华所说,“文科的学术训练核心是培养人的批判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我们分析复杂文本、数据或社会事实的能力,让我们对那些视为当然的观念提出质疑,甚至把自己也纳入被质疑的对象,也就是鼓励自我反思,它要求我们从多元视角加以思考,尤其让我们关注事物的伦理维度。”无论是政策制定、文化传播,还是国际关系处理,都需要具备深厚人文素养和广阔国际视野的人才来引领和推动。
在人工智能AI日益普及的今天,文科教育也迎来了新的发展空间。AI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机器能够处理大量重复性和低层次的信息处理工作,从而释放出人类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高层次的思考和创新。文科教育应当积极拥抱这一变革,利用AI技术优化教学手段,丰富教学资源,提升教学效果。同时,文科教育也应关注AI伦理、数据隐私等新兴议题,培养学生在技术时代下的道德判断力和社会责任感。
在社会高度分工的今天,传统人文学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机遇也总与挑战相伴相生。一方面,传统学科需要不断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包括课程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及跨学科融合的探索等。通过引入跨学科视角和新兴技术工具,传统人文学科可以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另一方面,传统人文学科也需要坚守其核心价值与使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对人性、道德、文化等问题的深入探究与反思始终是文科教育的核心所在。只有坚守这些核心价值与使命,文科教育才能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保持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举例而言,中国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技法独特。然而,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传统国画也面临着如何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如何与现代审美相结合等挑战。在高校和艺术教育机构中,国画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山水、花鸟、人物等题材和技法教学,而是引入了更多现代元素和当代社会议题。例如,鼓励学生以现代城市景观、社会现象为创作主题,用国画的形式表达个人见解和情感。采用跨学科的教学方法,将国画与其他学科如文学、历史、哲学等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和欣赏国画作品。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数字绘画软件、虚拟现实技术等,为学生提供更加直观、互动的学习体验。
文科生该怎样变得“有用”?除了常见的卷绩点保研、考公考编等路径外,文科生其实还有更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比如,在文化与艺术管理领域,相关工作通常要求良好的审美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而在媒体与传播领域,传媒行业对具有优秀写作、编辑和沟通能力的文科生也有不小的需求。又如公共关系与市场营销、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都需要具备强大的知识储备与思辨能力的人才。对文科生而言,未来的出路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兴趣和专长所在,并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
就本质而言,破解“文科无用论”的关键,不在于追问“文科到底有没有用”,而在于回答“高校应该培养、年轻人又需要成为什么样的文科生”。高校应对文科教育多下功夫,结合社会趋势对现行教育机制作出进一步改革。比如,江西理工大学开设了“工业基础与现代制造业概论”“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概论与应用”等创新课程,鼓励文科学生学习跨学科知识。这样的课程不仅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还促进了文科与理工科的融合。同时,该学校进行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采用数字化教学手段,该学校外国语学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构建外语数智知识图谱,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智能诊断评价。这种数字化教学手段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抱怨归抱怨,如果有人真心认为文科毫无用处,无疑是短视且片面的。在绩效主义盛行的时代,人们往往过于关注眼前的得失和短期的利益,而忽略了长远的发展和个人成长。文科教育恰恰能够培养人们批判性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帮助人们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以更加全面和深入的视角去看待世界,这种能力在任何时代都有不可取代的价值。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青年人才既需要科学精神,也应富有人文素养,文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共同努力,打破偏见,撕掉“标签”,让所有年轻人都能在自己选择的人生赛道上跑出“最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