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9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9月7日,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前夕,浙江大学召开新闻发布会,kaiyun全站系统地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家精神弘扬、教育质量提升等方面的新进展和新成效。
去年,浙大发布《浙江大学使命愿景红皮书(2023版)》,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立足立德树人,聚焦素质提升,激励每一位浙大教师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担当,在建强教师队伍的征程中迈出了“更高质量、更加卓越、更受尊敬、更有梦想”的坚定步伐。
发布会上,浙江大学副校长王靖岱表示:“要着力强化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共兴尊师风尚,提振师道尊严,团结凝聚更多优秀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人才如何强校,人才如何兴校?对此,浙大人力资源处处长、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兼)陈宝梁表示,关键要锤炼素质本领,助力教师队伍质量提升。
一项项创新举措,激发了学校育人活力和教师培根铸魂的定力,让教师更加清晰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与学校发展、国家振兴同向同行。
前段时间,第十届永平奖教金评选活动落幕。永平奖教金由校友段永平于2011年设立,奖项设“杰出教学贡献奖”“教学贡献奖”和“教学贡献提名奖”三类,奖励金额分别为人民币100万元、20万元和10万元。kaiyun全站
记者了解到,历经十余年,永平奖已成为校内外关注度高、影响深远的重要教育教学奖项,共评选出了近百位长期在教学一线奋斗的优秀教师,树立了众多爱生重教标兵,在全校形成了爱岗敬业、奋发向上、教书育人的工作氛围。
发布会现场,第十届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经济学院副教授周黎明说,做一名好老师,最重要的是热爱教学,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启迪智慧kaiyun全站,塑造高尚灵魂、健全人格和正确三观。
据介绍,周黎明的通识课“经济法理论与实务”都是周一开课。在这个浙大最大的线名学生听课的课堂上,周黎明总能用妙趣横生的讲解、生动鲜活的案例、启迪人生的哲思牵动着每一位学生的心。据统计,高峰时期,浙大一学年有4000名学生选了他的通识课,换句话说,学校一半的本科生都上过他的课。
除了对教育的热爱,周黎明认为,做好教育,还需要“积累和投入”。“我家里有三个书房2万多本书,我用大量的阅读和素材的积累,为教学打好基础。”
全情投入是周黎明教学近30年的生动写照。由于选课学生多,他几乎全年无休地在邮件、微信和钉钉上解答学生的各种困惑,还积极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真正得到学生的真心认可。”他说。
近年来,浙大加大荣誉表彰力度,完善教师荣誉体系建设,积极开展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浙江省杰出教师、浙江省优秀教师、竺可桢奖、永平奖教金等评选表彰活动,进一步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2024年是浙大的“教育质量提升年”。在学校看来,高等学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既是造就高水平创新型人才的主要阵地,也是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关键平台。
为此,浙大确立了“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整体优化了本科专业布局,同时面向国家急需,先后建设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机器人工程、生物育种等8个紧缺专业,目前共有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91个。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还从专业建设出发,系统推进核心课程、核心教材、核心实践等核心要素建设,实施了包括校-省-国家级一流课程在内的一流课程建设千课计划,依托单本单册教材、优势专业系列教材、名师名课名教材建设专题开展优秀教材建设千册计划,以高水平教学成果建设牵引高质量教育教学发展。
如何将师资力量的“好”转化为教育质量的“高”?浙江大学本科生院院长张光新说,要把教师作为学校最宝贵的资源和财富,“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让优秀的人培养下一代更优秀的人”。
浙大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特聘副研究员周继红,在今年的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她正是一位在浙大走过本科、博士并留校任教的青年教师的代表。
周继红主讲通识核心课“茶文化与茶健康”,在精进业务的过程中,她用跨学科的思维碰撞去挖掘一批批学生关于“茶+X”的创意灵感,还积极将现代的信息技术融入教学,设计了课程知识图谱,并与拓展资源链接二维码一同融入教材,让一百多人的大班教学也能拥有一对一的AI助教。
“13年前,我是这门课程的学生,我的导师是曾经的永平奖‘杰出教学贡献奖’获得者。如今我从课程的受益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我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周继红说,正是浙大提供的广阔平台,让她切身感受到了与教育强国追求共同成长过程中的热爱与坚守。